2024级新同学请注意:报到期间,除新生入学须知上要求统一缴纳的费用外,其他任何收费项目均不存在。如有疑问,可在迎新平台上咨询或和辅导员老师联系。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立德树人 改革创新

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简介

一、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自1995年成立以来,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7种;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24年6月初,在读研究生1231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1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779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02人。

2015年学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大学百强榜。2020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500强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大陆高校第35—49位,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全球第301—400名。目前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6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0.3‰。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众多科研和协同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省-校三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群,其中包括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超过全国多所985高校、位列省内省属院校第一),7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2个科教融汇专项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6个省教育厅主导产教融合专项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203个校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为国家及广东省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注重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作用,围绕着立于世界新技术发展前沿、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逐步凝练形成了“学科引领、平台支撑、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思路,以及“高起点、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求卓越”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构建起“顶天式”知识创新人才与“立地式”技术创新人才的多模式培养体系。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职外国院士5人,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珠江学者、省杰青等省级及以上人才340余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17个。现聘有博士生导师280人(含兼职27人)、硕士生导师2632人(含兼职1330人)。

(三)注重提高培养质量

始终将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一是加强生源质量建设,采取线上与线下联动宣传,提升学校影响力,吸引外校优质生源;提出多项本校优质生源升学激励办法,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留校升学。二是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针对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制订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培养方案实施分类培养和分类管理,凸显培养特色开展研究生特色培养项目,以“拔尖计划”引领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卓越计划”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培育一批优秀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研究生分类培养示范效应。四是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实现规模示范引领效应,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五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与学位授权点双重监控体系对培养过程关键节点开展教育督导,并不断完善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相关工作程序及制度,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学校与海外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并签订联合培养项目、拓展研究生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在公派留学项目方面,学校积极推送优秀研究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博士)国际培养计划广州市“菁英计划”等留学资助项目,获得与国际优秀团队协作科研、提升国际视野的宝贵机会。学校自设留学资助项目方面,通过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资助优秀研究生前往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学术交流。不断开拓与海外名校的合作,推进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校际交流计划。每年学校共推送上百名研究生前往国(境)外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

(五)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

依托学校按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模式建设的多个协同创新平台,初步构建起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特别注重三个延伸:向上延伸,力求集聚国际高端学术资源,招揽国际高层次人才推进国(境)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向下延伸: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向内延伸:激活校内多学科的创新资源服务于研究生培养,特别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六)保持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随着学校学科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定提高,适应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研发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研究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9%以上,就业质量也稳步提高。

三、研究生奖助学金

(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奖励对象:表现优异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奖励标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30000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20000元。

(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奖励对象:表现良好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奖励标准:博士研究生一等奖18000元/人,二等奖15000元/人,三等奖12000元/人;硕士研究生一等奖10000元/人,二等奖6000元/人,三等奖2000元/人。

(三)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没有固定工资收入、规定学制期内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

资助标准: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3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另外学校额外资助博士研究生16000元,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合计29000元/人/年。

(四)研究生“三助一辅”

研究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原则下,参加学校设置的“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岗位,获得一定的津贴报酬,帮助完成学业。“助研”由导师根据实际工作发放;“助教、助管”等酬金标准不超过500元/人;“学生辅导员”酬金标准不超过800元/人。

(内容来源:学校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20246月)